歐陽金雨
  關於“庸官懶政”,歷史上有兩則這樣的故事。
  唐文宗時,有個翰林學士名叫裴顏祺。當時翰林院規定,太陽照到甬道第五塊磚時就要準時上班。而裴性情懶惰,總是等到太陽照到第八塊磚時才慢吞吞到位。人們給他取名“八磚學士”,嘲諷其經常遲到。
  宋神宗時,有一宰相王圭,每次上殿面君,只說“取聖旨”;聽取皇帝指示後,就說“領聖旨”;回到府邸後,對部下們就說“已得聖旨”。時人謂之“三旨相公”,以譏諷其“不求有功,但求無過”的工作態度。
  碌碌無為當庸官,勢必會遺臭萬年,成為百姓的笑柄。時至今日,這樣的道理,仍舊發人深省。
  近日,省紀委牽頭在全省黨政機關掀起整治風暴,將採取暗訪、查處、治理、曝光等方式專項整治各類典型問題。省紀委打出的這一系列“組合拳”,目的只有一個,便是整頓“庸懶散”等不良作風。
  當下,群眾對“庸懶散”行為有許多形象的畫像:“神龍見首不見尾”、“身在曹營心在漢”、“上午點個卯,中午洗個澡,下午玩電腦,等著下班了”……公職人員中,這種業務不精、能力不強、得過且過的“庸”,不作為、慢作為、亂作為的“懶”,重權輕責、自由散漫、謀人不謀事的“散”,在現實中並不鮮見。
  錶面上看,“庸懶散”並不似貪污腐敗般露骨,也不像行政瀆職般引人註目,因而往往容易被忽視。在一些人那裡,“庸懶散”甚至被誤看成與世無爭、淡泊超脫,成為某些人“當太平官”、“做老好人”的官場秘笈。
  殊不知,對於整個行政肌體而言,不作為的危害絲毫不比貪污腐敗小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強調:“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,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,任其發展下去,就會像一座無形的牆把黨和人民群眾隔開,黨就會失去根基、失去血脈、失去力量。”
  在其位不謀其政,留下的是無人履責;不求無功但求無過,貽誤的是發展良機;當作為而不作為,喪失的是群眾信任;有令不行有禁不止,瓦解的是執政根基。省紀委此次對“庸懶散”再下“猛藥”,意義正在於此,旨在增加政策執行力,提升機關效能,弘揚新風正氣。
  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在今日,整治“庸懶散”,必須高調,沒有退路。  (原標題:大聲向“庸懶散”說“不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z59ozjfn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